首页 > 财经经验 > 欧洲领主和中国地主之争:领主们血统纯正,地主却成分混乱

欧洲领主和中国地主之争:领主们血统纯正,地主却成分混乱

[导读]:奇闻局社 古代封建社会 长久以来,中西方比较一直是学界热衷的话题。纵观人类历史,大致分为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三个时期。在不同国家,这几种社会形态的开始和结...
奇闻局社
    古代封建社会

    长久以来,中西方比较一直是学界热衷的话题。纵观人类历史,大致分为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三个时期。在不同国家,这几种社会形态的开始和结束有着不同的时间节点。就记载较为全面丰富,生产力较为发达的封建社会而言,中西方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因素。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其中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配合、经济因素的消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应当引起必要的重视,各阶级的交流斗争也蕴含其中。

    就经济、社会方面来说,中国属于地主经济,兼并土地;西欧属于领主经济,掌控庄园。两者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

    中国地主:来源成分混乱,农仕商阶层皆为利驱驰

    1、地主和农民阶级的出现

    要说起中国地主阶级的崛起,不免还要把时间线提前到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以来,经济上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牛耕、铁器的使用和普及以及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使精耕细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政治上,王权旁落,中央权威降低,礼崩乐坏,旧的社会秩序不断受到冲击。文化上,由于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天子失学,学在四夷”,逐渐培养出新的社会阶层——“文士”。旧的一切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现状,这样,也就倒逼新的社会秩序,即封建的社会秩序逐渐建立起来。

    井田制下,公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一派繁荣景象。到了春秋时期,由于“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变得“无田甫田,维莠骄骄”破败起来。更多的土地可以被开发,更多没有被官府登记在册的“私田”出现。官府的财政收入于是减少,最终不得不“废井田,开阡陌”,构建新的剥削方式,即转井田制下的“贡助彻”为田租、赋税。这些种植土地,缴纳租税的自由民或奴隶,在封建社会就成为承担国家主要赋税、劳役的自耕农或者依附于地主的佃农、农奴。

    在政治上,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宗法分封体系面临崩溃,世卿世禄代之以官僚政治;分封代之以郡县……统治者往往骄奢淫逸,“肉食者鄙”,引起一部分基层贵族——士的不满。于是新兴势力崛起,这些有勇有谋的士,凭借自己的能力掌握了权力,由下到上的“士”和一部分旧贵族转化为封建社会的“地主”。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打破了教育的垄断。以往“君子六艺”是贵族子弟的教育内容,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掌握了“君子六艺”的寒门士子。在以往,由于军事斗争的重要性,士更多属于“武士”,私学则培养了更多“文士”。

    春秋战国经五百余年,历尽艰难,终于完成了转变。从此,尽管还有很多残留,但奴隶社会仍然被封建社会取代。宗法贵族和奴隶、自由民的矛盾,转变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到清末才逐渐式微。

    2、地主阶级的分类和各自的作用

    地主阶级自出现时起就是国家政权的重要参与者。地主不仅是一个经济身份,还是一个政治身份,政治的权威和经济的富裕给予了他们社会身份的“底气”,地主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

    首先是小地主,包括乡绅、豪右。这一类人往往在地方上依靠宗族的力量获取优秀的社会资源,影响力局限在一地。通过发展佃农、租户来维持财富。其次,在商业获得发展的时期,还有将资金转为土地的大商人摇身一变成为地主。第三是大地主。这一类人的影响力很大,能够在地方上形成“郡望”,进而进入国家官员体系,对国家大事产生影响。

    土地兼并规模不大而仅仅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小地主,在政治上受到有限的优待。举例来说,宋代推行“五等户制”,有“主户”、“客户”的区别。有资产的乡绅可以用钱代替劳役,在服劳役时也可以选择轻松有权势的工作。但他们仍然可视作承担国家赋税的主体之一,

    从商人转变为地主的群体,深受“重农抑商”社会传统的影响,在取得一些资金之后不再投入市场,扩大生产,而选择求田问舍。中国长久以来的经济观念是“重农抑商”,秉承“士农工商”的观念,商人通过置办田产,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在两三代以后演变为乡绅。

    第三类大地主,与帝国官僚息息相关。

    在古代中国,读书入仕被视作人生成功的途径,因此,拥有土地的人势必追求政治上的资本,反之亦然。土地众多甚至形成郡望的地主家族通常是帝国官僚队伍的积极参与者,形成“家门阀阅”、“四世三公”这样的典型。他们也相信“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正因为他们能够享受精英教育的资源,成为遍布各地的、管理国家不可或缺的官员。

    这样,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他们也是举足轻重的力量。

    春秋战国阶级战争

    土地兼并问题是产生地主的原因,也是农民和地主之间爆发矛盾的根源。正是无法避免的贫富差距产生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惨状,进而出现恶性循环。从这一方面来讲,上述三类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自耕农或商人通过资本的积累成为小地主,小地主通过进入官场,反哺家乡成为大地主。

    欧洲庄园领主:由国王钦定血统纯正、地位较高

    1、领主阶级的产生

    就像中国地主一定要回溯到三代一样,说到领主,就一定要说到古典文明。

    古罗马曾经是横跨三洲的帝国,但是进入三世纪,它陷入了危机。农村枯竭、城市衰落、贵族腐败,军队过度依赖蛮族。罗马本土的力量不断被削弱。史称“三世纪危机”。这要溯源到东亚匈奴和汉朝的对抗,北匈奴被东汉击败后举族西迁,大约在4世纪出现欧亚交界的草原上,于是引发了亚欧大陆广泛的民族迁徙,日耳曼人大举攻入罗马帝国,转战西欧各地并建立国家,昏暗的状态延续到五世纪,罗马不断承受着外族的攻击。

    376年,西哥特人得到罗马皇帝的允许,以同盟者的身份入居罗马境内,罗马开门揖盗。410年, 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476年,西罗马皇帝被废,西部从此不再立皇帝。西欧的“封建社会”从此开始。西欧的古典时代属于希腊罗马,封建时代属于他们眼中的“蛮族”。

    入侵罗马的蛮族,大部分还处于“军事民主制”阶段。“起初当一个公社偶尔遭到外来进攻的威胁时,该公社的成年男子便会举行大会,选举出一个人来担任这一非常时期的战争领导人。但是随着和平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这些战争领导人的任期也就随之而变得越来越长,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成了永久的军事首领,最后则当上了国王。”

    古罗马庄园

    这些军事首领需要拥趸,这些拥趸构成了首领的亲兵,这种制度被叫做亲兵制。随着蛮族政权的建立,军事首领成为“国王”、封君,他的亲兵受封赏,成为“封臣”,这种制度成为“封君封臣制”。

    广为人知的话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贵族内部,封君封臣构成较为稳定的等级制度。但要注意,封君封臣是就贵族而言,对于贵族之外的农民,尤其是农奴,这些封君封臣就成为领主。领主的控制范围,即庄园。在政治上,西欧靠封君封臣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维系,在经济上,则是领主经济为主,逐渐发展出城市经济。

    2、领主在国家的定位

    领主是国家的贵族,包括公侯伯子男和最低级的骑士阶层。各国大公控制公国,在一个个名存实亡的国家中成为“选帝侯”或是割据一方,随时可能裂土的诸侯。在国家的边邑,领主是侯爵,一部分侯爵是帝国罪人,与中央存在类似“羁縻”的关系;在内地,领主是伯爵,是国王委任,受国王掌控的程度更大;协助伯爵的是子爵。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暗弱,各级领主都拥有了远大于名义上的权力和自由。这些“自由”成为了西欧各国林立的基础。

    上述是政治而言,领主经济是纵容贵族奢靡生活的另一个有力支柱。

    庄园是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在庄园,领主是毫无疑义的全面掌控者,他拥有对庄园内一切的财政、军事、司法权力。这是中国地主望尘莫及的。庄园内的另一个庞大群体是农奴,或者说依附农民。他们在法律上是纯属于领主的“物品”。

    举例来说,为了保证财产不减少,领主严厉控制跨庄园的婚姻,但这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通融。因此,领主有权征收“结婚税”。在法律上农奴的物品属于领主,但在实践中可以被农奴的子女继承,代价是“遗产税”,领主象征性地取走家中最好的一头牛或者其他物品。法律规定领主拥有“初夜权”,但这实际也成为征税的名目。

    西方领主战争

    1、中国地主和西方领主有什么差别?

    在中国,小农经济是支柱,商品经济是补充;在西欧,小农经济较为普遍,商品经济也在自由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可以促进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在中国,形式上,任何势力必须服从于皇权,封建大地主与皇权的关系是相生相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西欧,王权常常是很弱小的,任何一次强化王权的行为往往与君主本人挂钩而并不能造成制度上、思想上的认可和服从。

    在中国,统治阶级依靠家族的力量获取便利,但并不能直接继承官职和采邑,统领一切的社会制度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西欧,贵族内部实行封君封臣制,君臣之间直接产生权利和义务,各个国家相互影响,但没有明确的继承性、延续性,依靠君主的私人制约而不是公权力。

    在中国,宗教是影响因素而必然不能转变为决定性因素;在西欧,分裂的各国依靠教廷完成宗教上的统一,王权和教权的斗争贯穿始终。

    就地主和领主本身来讲,中国地主的“庄园制”经济只存在了一段时间,西欧的庄园制却延续很久。中国的地主通常服从于国王,只有特殊的阶段才“揭竿造反”,西欧的领主形式上承认国王的权威,但“改换门庭”更为自由。地主只能拥有财政上的收益,领主在他的庄园却能够行使法律许可的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

    当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欧,地主或领主都是封建社会的支柱力量,必须得到重视。

    领主战争

    中国所有阶层都在认可中央权威的前提下活动,地主与君主没有固定的联系,西欧却在贵族内部等级森严。领主的出现途径少,难度大,地主的出现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这是中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的结果。

    那么,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2、中国地主和西方领主存在区别的原因

    我认为首先是思想工作不到位。

    早在封建社会到来之前,中国已经提出对国家和天下一统的认识,就已经出现稚嫩的民族意识,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更是不断对此进行强化。这样,皇权和中央的权威在概念上就不可否认,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不断改朝换代,中国的历史都具有强烈的延续性。——中国政治的延续,实质是思想文化的延续。

    西方基督教否认了罗马传统宗教和古典文化,同时建立起基督教的独尊地位,而这是以对王权的压抑和对统一的忽视甚至否认为代价的。封君封臣制,是由军事民主时期的亲兵制转化而来,本来是一种私人的关系而成为“公家”秩序维系的规则,是需要克服弊端的。但对“集体主义”的认同在否认古希腊罗马的时候一并被推翻,因此,要想西欧出现令人认可的可延续的世俗权威并不容易。

    思想是内核,经济就是基础,而政治不过是随时而变的反映。在经济上,中国对各地的经济掌控是强大的,重农抑商控制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流动,西欧的领主却能大权独揽,进而出现国中之国,出现商业城市。

    西欧领主

    封建的概念,在中国本土是“封邦建国”,描述的是现在说的分封制。狭义的封建,在西方是“封君封臣制”,广义的封建,描述的是一种社会形态。这样,似乎可以说中国的分封制与西方封建有相似。但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态来讲,中国地主,相对应的是领主制。中西的对比,映射了两地文明的不同发展,无论从学术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全球通史》

    2、战国史》

    3、《欧洲中世纪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个人经验网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inglc.com/cjjy_5679.html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