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经验 >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行时,宣传册指出日本军费“飞跃般增加”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行时,宣传册指出日本军费“飞跃般增加”

[导读]:前言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行时,宣传册解说文中就指出军费飞跃般大幅增加,在开战前军费每天约1800万日元,迅速膨胀将近3倍,达到约4900万日元。 战争费用增长 战争费用虽然部分可...

  前言

  1942年,太平洋战争进行时,宣传册解说文中就指出军费“飞跃般大幅增加”,在开战前军费每天约1800万日元,迅速膨胀将近3倍,达到约4900万日元。

  战争费用增长

  战争费用虽然部分可以通过税收和政府开拓的新财源支出,但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全民动员的“超级战争”,各国都必须发行大量的国债应对,日本当然也不例外,宣传册解说文中指出,国债想顺利被“消化”,只有依靠“我们国民的积蓄”。所以,国民储蓄对于继续进行战争绝对必要。阐明这番“大义”之后,宣传册详细解说了1942年日本政府的储蓄额增加目标。昭和17年(1942)的国债消化资金预计约60亿日元,国民储蓄增加目标额约230亿日元。

  平均下来每个国民每个月需要分担大约18日元,这当然并非容易达成的目标。但是,从政府资金的支出额与国民的储蓄力等各个角度来看,也绝非不可能的事。只要诸位国民认真地以满腔热情不断进行努力,协助国策,就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我等国民懒于储蓄,令政府希望达到的储蓄额目标无法实现,结果会如何呢?

  不用多讲,就会令作为战争费用财源的国债消化,还有调配生产力扩充资金都产生困难,进而令在第一线进行奋战的皇军官兵,无论是军服还是粮食,亦或是用于歼灭敌人必需的军舰、飞机、战车等各种武器弹药都无法进行充足的供给。还不止如此,如果没有储蓄,渐渐就会发生通货膨胀,物价就会飞涨,最后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界便会陷入难以收拾的混乱局面。

  其结果就是我国无法再履行作为世界新秩序建设者的光荣使命。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频繁获得军事斗争胜利,却在经济战中一败涂地的德国,不就是前车之鉴吗?以上宣传册解说文,把日本国民不努力储蓄的后果说得极为严重,前线日军会因为军费短缺打不了仗,也承认完成储蓄额目标很困难,更举了德国在一战中败于经济战的例子,但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一条:日本国民用自己的热情拼命努力去实现储蓄额目标。

  实际上,所谓的“热情”“努力”这些如今经常出现在日本文艺作品中的字体,在那个年代指代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就是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节约,省下来的钱交给政府和军部用于打仗。宣传册解说文的作者照样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德国在一战中真的军事上节节胜利,最后因为国民不节俭输掉了经济战吗?当然不是。

  而对于二战中的日本来说,绝不能老老实实承认一战德国的失败就是因为综合国力不如对手,因为此时日本面对的英、美对手同样在国力上遥遥领先于日本,所以失败的原因只能总结为不够努力,不够热情。要让当时的日本国民平均每人每月贡献出18日元的储蓄额,实在需要太多的努力与热情,当时日本一个普通五口之家每月的生活费是100日元左右。每个家庭成员包括老幼在内都要贡献出18日元,那就是90日元,只剩下10日元过日子。

  在战争前,“吉野寿司”店贩卖的一人份手握寿司相当于如今的便利店快餐,是0.25日元一份,10日元只能买40份,如何供5个人一个月内吃?而这只是吃饭开销。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号称“科学食生活”为何要提倡把鱼骨头磨成粉泡汤。但不管怎么说,“国民储蓄运动”是发动起来了,在1942年上半年日本的军事机器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疯狂前进、连战连捷的情况下,不用怀疑日本国民有没有足够的热情去勒紧裤腰带。

  “临时军费”

  1942年日本政府指出的“临时军费”是180亿日元,国债消化资金是170日元,即基本上通过发行国债来筹措战争费用。生产力扩充资金是60亿日元,而在前一年1941年也是如此,直到1944年仍是如此,这反映出日本军工产业的扩张限制并不在资金方面,而是难以获得足够多的海外资源,以及熟练工人的不足,这些都不是“临时努力下”就可以弥补的短板。

  不过,类似宣传册作者这样的“笔杆子”所要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刚刚爆发的太平洋“圣战”要打几年?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军部号称只需要三个月就可以结束,列出的费用是所谓“临时军费”,结果到1941年,每年的“临时军费”都在膨胀。如果太平洋战争也这样延续,靠国民努力储蓄能应对天文数字般的军费吗?在国民储蓄运动的宣传中,所谓金融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一番解释:

  如前所述,因事变(侵华战争)而增加的政府支出资金约50亿日元,大体上来说,就等于是增加了这个数额的政府购买力。由此政府支出而供给的物品和劳力,也就可以获得基本等同这个数额的资金,而这个资金几乎全部成为国民之所得,然后转化为储蓄,就如今的资本管理现状特别是外汇管理而言,资本的外套是完全可以防止的,因此流向国外的金额是非常稀少的。

  当然,政府支出大量资金,然后回流成为国民所得,再成为储蓄这个环流过程,是需要若干时间的,但大体上新增加的储蓄额达到约80亿元并不是不可能的。从反面来说,如果大体上国民个人的消费总量比事变前并不减少,而政府的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则国民全体而言并不需要削减一直以来的消费,就可以增加这个数量的储蓄了。

  日本的战争经济——“完美循环”

  按照这位金融专家的解释方法,日本的战争经济真是一个“完美循环”。只要国民把得到的收入进行储蓄,政府就可以进行大规模战争支出,购买大量战争装备送往前线,而这些支出又转变为国民收入。由于外汇管制,这些战争支出都用在日本国内,就可以把这个循环永远继续下去。

  但任何一个对于社会经济运作稍有概念的人,都会懂得这个所谓“完美循环”是胡说八道。国民的收入进行储蓄,转化为政府的战争支出,但是这些支出造出来的军服、军粮、军舰、飞机、战车以及各种武器弹药,从制造出来之后就不会再产生任何社会经济价值。它们运到战场上消耗掉,这个循环就结束了。当然,军服厂、军粮厂、飞机厂、军舰厂……

  都有了订单,有了大笔收入,但这些收入大部分用来扩大生产规模、研究新武器装备,最后还是转化为武器,送上战场消耗掉。军工产业的资本家和工人从中分走一部分利润,但与投入的资金无法相比。因此,这个循环根本不可能长期持续,但日本毕竟把战争打到了1945年,财政上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很简单,虽然日本当局口口声声宣扬只有推进国民储蓄运动才能避免恶性通货膨胀,但实际上1942年日本通货膨胀状况就大为恶化。

  日本政府通过发动“转业”运动,让大批劳动力从非战争急需产业转移到军需产业,造成消费品奇缺,然后提高消费品税率,从国民手中拿走大笔钱财。随后又通过国民储蓄运动、国债鼓励运动,让民众“热情”“努力”地辛苦工作,然后将所得收入以极高比例献给政府。当然,名义上的储蓄和国债,都是到期要偿还的,但通货膨胀同时进行,而工资收入提高不多,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的大笔钱财“蒸发”。其实就是转化为武器装备,在战场上消耗了。

  一份由“日本第一征兵保险株式会社”开具的战时征兵保险单。这当然也是个“循环”,只要军国主义的日本不战败,这个“循环”就可以无止境地延续,无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上战场,老百姓的生活水准越来越下降。只要战场上有捷报传来,这一切就不是问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直到1945年初,军部仍然在大搞虚假宣传,各种“捷报”造假到了极度荒唐的地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个人经验网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inglc.com/cjjy_4632.html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