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经验 > 北上广深同时迎来常住人口负增长

北上广深同时迎来常住人口负增长

[导读]: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一份关于公开征求《广州市差别化入户市外迁入管理办法》意见的通告。根据征求意见稿,同时满足全日制大专学历等三个条件...
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一份关于公开征求《广州市差别化入户市外迁入管理办法》意见的通告。根据征求意见稿,同时满足全日制大专学历等三个条件,即可入户广州。

    具体来看,这三个条件分别是:

    拥有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学历(无学士学位),或拥有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大专学历,或技师学院全日制预备技师班、全日制高级工班毕业人员;

    申报时年龄在28周岁及以下;

    申报时须在差别化入户实施范围区域内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12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差别化入户政策,仅限增城、从化、花都、南沙、黄埔、白云、番禺等7个区域。天河、越秀、海珠、荔湾不支持。

    据悉,在广州市差别化入户实施范围内就业或创业,且同时符合入户条件的人员,可将户籍迁入广州市,其配偶、未成年子女亦将被准许随本人同时入户广州。值得注意的是,符合条件者及其家人仅可在差别化入户实施范围内的行政区办理登记入户。

    常住人口减少7.65万

    广州20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广州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常住人口1873.41万人,广州20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据了解,在2010年至2021年间,广州市常住人口总量增加了610.10万人,年均增长3.63%。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相比2021年末减少7.65万人,下降0.41%,其他一线城市同样出现了常住人口负增长的趋势。

    另据城市进化论,此前深圳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深圳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而2021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为1768.16万人,一年时间减少1.98万人。

    此外,2022年,上海人口减少13.54万人,北京人口减少4.3万人。这也意味着,四座一线城市去年常住人口均出现负增长,合计减少超约27.5万人。

    而深圳、广州的负增长,似乎有更多“转折”意味。要知道,六普到七普的十年间,深圳、广州常住人口分别增长713.65万人、597.58万人,是全国增量最高的两座城市。2022年的负增长,是深圳自1979年建市以来常住人口首次下降,对广州同样罕见。

    放宽外围城区落户门槛

    利好广州产业人才结构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全部制造业增加值4.4万亿元,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强。同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3万亿元。中国工业十强城市中,珠三角占了四席,广州是其中之一。如何在制造业资源“争夺战”中力争上游,吸纳更多的年轻劳动力?对坚持“制造业立市”的广州至关重要。

    而除传统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外,广州高端服务业也面临人才缺口。今年5月,广州市人社局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广州需求大于求职‘最缺工’的30个职业排行”,其中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岗位占比超三分之二。

    外围城区承载着广州市众多传统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年轻劳动力特别是青年技能人才的需求较大。相较城市化率已达100%的中心城区,外围城区有更大的承载能力。其更低的生活成本,也便于外地年轻人安家落户。对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能为年轻人提供较大成长空间。

    视觉中国-VCG111423448141

    据第一财经报道,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表示,这次广州市放宽外围城区落户门槛,对整个广州产业人才结构是大利好,同时对城市人口年龄结构也有改善作用。

    黄石鼎称,广州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亦或是高端服务业,现在都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工作者。大量年轻人的到来,会产生非常好的集聚效应。一方面会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另一方面会推动更多新产业、新活动的诞生。从广州人口分布来看,外围城区人才储备相对薄弱。吸引青年技能人才落户,能为外围城区带来新活力,助力广州城市建设发展。但想要在人才竞争中获得优势,放宽落户限制仅仅只是第一步。

    “从制造大市迈向制造强市,广州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城市间的竞争也是如此。”据上证报,此前多次向广州提议放宽人才落户政策的专家表示,此次广州放松落户政策,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才聚集。同时,打开广州7个外围城区的落户恰逢其时。广州外围城区近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这些区域招商引资、新创企业不断,也给年轻人带来了就业条件。

    各地争相取消或放宽落户门槛

    近几年,很多城市如武汉、西安、长沙、成都、郑州、济南等先后掀起了“抢人”大战,通过放宽落户条件、提供购房补贴等方式吸引人口迁入。

    早在去年,长沙便已放宽人才落户限制,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长沙就业人员可即时申报落户,享受在长沙购房资格。

    今年4月12日,泰安市全面取消城区、城镇落户的条件,以群众申请为主,不附加任何条件,按照自有住房、近亲属房屋、单位(人才)集体户、租赁房屋、社区集体户的顺序分类进行登记常住户口。5月27日,沈阳市发布新政,新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在省内其他市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可以将户口落在沈阳市。

    5月20日,上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委人才办常务副主任曹远峰在上海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提到,上海市近年来一直在优化人才落户政策,这样来提高对青年人才开放度和集聚度。其中包括留学生直接落户、博士生直接落户、优秀人才直接落户等政策。

    而近日,浙江省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全省(杭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落实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落户及配偶等直系亲属随迁政策。

    杭州市区进一步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连续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逐步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推行全省范围内社保缴纳、居住时间等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逐步拓展到长三角区域内累计互认。

    “抢人大战”进入白热化,大城市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工作、生活平衡性的追求使得单单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还不够。”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周照表示,“一是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二是需要打造宜居生活环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仅仅是破土而出,而是要长成参天大树。”上海财经大学劳帼龄教授表示,“在选择就业创业的时候,青年人更多的是考虑能够在合适的土壤中‘破土而出’,将来还要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年轻人口比重、青年的活力,是衡量城市活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说。善借时代之力,方能在道阻且长的前途中乘风破浪。

    编辑|段炼 杜波

    校对|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证报、城市进化论、第一财经、中新网、公开资料等

    每日经济新闻


润宇创业笔记
    今年高考刚刚结束,迎来高考的考生有1291万,继续创新高!

    又是一年学生关键时期过去了,但那个一考定终身的年代也逐渐消失了。

    我最近发现一个现象:过去让大家纷纷向往的一线城市,开始逐渐不香了。

    怎么回事呢?

    截至2022年年底,北上广深这四座城市同时迎来常住人口的负增长。

    很多人渐渐离开曾经向往已久的大城市了,不管当初来时多么豪言壮语。

    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一线城市不行了?那些离开的人还会回来吗?

    — 1 —

    城市发展趋势所定

    一线城市是怎么把人吸引来的?

    早在1998年,国家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主要强调两个目的:

    满足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政策一出,一线城市瞬间成为了人口涌入的热门首选。

    2000年到2010年,可谓是北京上海的黄金十年,加上01年北京申奥和02年上海申博的成功。

    直接掀起了一场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高潮,乌泱泱直接来了六七百万人!

    涌入人数实在太多!在2014年后,京沪两地出台政策,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那人去哪呢?放给广州、深圳。

    结果就是,人家两城市也很给力,用了10年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都冲上来了。

    同样道理,也不能放任人口一直增长啊!

    毕竟,城市的发展重心一定不是人口数量上升,而是整体质量变革,才是正解。

    所以,人员从一线城市流出,也是城市发展趋势所定。

    — 2 —

    各地城市崛起

    现在每年毕业季各大城市在竞争什么?人才。

    铺天盖地的人才引进政策,各种花式吸引你来。

    有给你钱的、有给你房的、还有各种补贴全都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全是诚意!

    很多人为什么第一时间会选择一线城市?

    基础建设完善、机会多、福利政策好。。。

    但往往越是都建设完备的地方,往往机会越少。

    虽然很多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但越是有距离,越是机会的聚集地。

    我们会疑惑,父母那一辈为什么会干的很有动力和意义?

    因为那时候社会发展,各个事情都发展非常不完善,每个人在做的事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都在推动手上的事逐渐完善。

    而对于今天很多年轻人来说,在成熟的体系下,唯一的价值就是工资,剩下的就是日复一日枯燥的重复。

    加上这份工资和日益增长的房价完全不匹配,就会让很多人选择放弃。

    追求性价比才是王道!

    看看今年全国平均薪酬,最高的是上海,13433万元,这乍一看是不是还不错,毕竟全国最高呢~

    对比看看很多省会城市,都是平均1万一下,是不是感觉一线更不错!

    但你不能这样比,你再对比一下上海和武汉的房价,你就能感受到真实的性价比了。

    毕竟,把一生搭在一个房子上,远不如让自己有些自如的生活来的更重要!

    — 3 —

    人随业变

    业变了,人就走了。

    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过去能够保证这些行业快速运转的是需要大量的人员劳动力,所以会出现打工潮,每到春节时,你会看到车站全是务工人员的往返。

    非常热闹!

    而在今天,这些产业都逐渐在用科技提高效率,替代基础人力。

    但这些人力没有掌握任何的技术,唯一能使用的就是自己的劳动力。

    今天劳动力不再是刚需了,人也就走了。

    同样的,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

    很多人陪着互联网从0到1,赚的盆满钵满。

    但今天,业务需要转型,过去的人从思维到行动力上不适合,要招募更符合当下业务的人员,就会出现今天阿里大批裁员的情况。

    而离开的那些人如果身上背着高额房贷,就不得不卖房。

    如果在外面还没有满足他想要的薪水,或许就可能换个城市踏实生活了。

    — 4 —

    未来机会更开阔

    是不是非一线城市不可?

    当然不是,现在的很多新机会,都不太受限于地点,反而在好几线城市,甚至乡下更香!

    首要的选择是根据你想发展的方向或你优势能力来选城市。

    如果拿捏不定,给你个建议:新技能驱动新机会。

    而今天的新机会就是视频号,新技能就是短视频、直播带货。

    这不重庆政府联合腾讯和我们星火计划,推出了助农计划,来到重庆的城口县。

    你不要一听重庆就感觉城市不错,可你知道嘛?从这个县要到市里,还需要再开5个小时的车。

    地点够偏了吧!但你能说没机会吗?

    这次我们走访了很多当地借助互联网带村民一点点致富的生意人,Ta们虽然人在大山里,但思想早已飞出了大山。

    让我触动最大的,是66岁的蔡老师,今年继续在视频号上创业,19年做抖音商业化,卖山核桃油,月销量高达60w!

    听到后,我都惊讶了!后来停播是因为没想到能卖这么多,产能跟不上了。

    而她的视频号起步,也只是直接发个10条短视频,制作剪辑更别谈了,都不知道点赞入口在哪,也不知道有留言这个功能。

    但你打开她的留言,惊了!刷不过来的上百条留言!各种咨询业务的。

    你看,不一定是一线城市才有最好的机会,而是现在新的机会就藏在你身边,你愿意不愿意去修炼新技能,去做。

    — 5 —

    大山困不住你

    今天,北上广深人口负增长的信息也只是一个趋势而已,不用过度解读,也不用感觉一线城市是不是不行了。

    从城市发展来说,一线城市依旧整体发展和机会有很多,同时,二三线城市以及到乡下,现在也会有很多发展机会有待开发。

    这次公益助农计划,让我感触颇深,也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最后,借用这次走访民间生意人总结出的一句话来结尾吧,那就是:

    大山里困不住你想要拿到结果的思想,只要你在行动。


邓浩志
    文|邓浩志

    5月12日,随着2022年广州统计公报出炉,四座一线城市最新人口数据均已公布。截至2022年末,广州常住人口为1873.41万人,对比上年末数据,减少7.65万人。根据此前深圳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末,深圳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而2021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为1768.16万人,一年时间减少1.98万人。

    此外,2022年,上海人口减少13.54万人,北京人口减少4.3万人。这也意味着,四座一线城市去年常住人口均出现负增长,合计减少超约27.5万人。

    一直有个观点,房子价值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10年前我就提出三四线城市的房子,从投资角度看没有前途。而一二线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是没有问题的,长期看涨。但最近两年一线城市不少板块房价都出现了下跌,这是由调控政策,经济不景等多重原因叠加的结果,但你也可以理解为这是阶段性的周期性的市场表现。只要人口还增长,就会产生对住房的需求。只要经济跨过这个低迷的周期,大城市的房子还是有“钱途”的。但去年一线城市人口负增长,是否意味着一线城市不再具有吸引力了?大城市的房地产还有希望吗?

    我谈几点看法:

    1、过去三年,人口流动明显减少。

    而去年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很多城市都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封禁,比如去年初的上海,去年底的广州,不但没有多少人口进入,反而疏散了一批外地人口。所以大城市人口去年增长全面放缓是全国性的,不止一线城市。而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今年开始人口流入明显,快速增加。

    比如广州,一季度流入人口达2.7%,非常夸张。马路,地铁都堵得很厉害了。所以去年应该只是特殊情况,今年恢复常态化之后,人口流动也恢复了常态。未来人员继续流入大城市,流入东南沿海地区依然是趋势。因为相比较而言,这里的就业机会更多,城市管理水平更先进,医疗教育环境等生活配套也更优。我们暂时看不到东北,西北,以及部分落后地区短期内有逆袭的机会。所以人口流入大城市的趋势,未来20年应该都不会有大的改变。

    2、一线城市人口增速放缓,未来更重质量。

    当一座城市人口增长到2000万以后,人口增速会放缓,人口到达2500万左右,增速会逐步接近停止。这个情况在北京,上海早就出现了。过去10年,其实北京上海人口增速其实已经明显放缓,不少年份甚至接近停止增长。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现在能留在大城市的,能新进入大城市的,都是高素质,高收入的人才(否则也买不起当地的房子)。所以大城市人口会由快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筛选阶段。而这个过程,整个城市的整体购买力,平均消费力仍然会继续快速提高,所以也形成了对住房升级的需求,对物业价格形成支撑。

    过去20年,广州和深圳均处于人口快速流入阶段。目前这两个城市常住人口大概在1800万左右,仍没到“吃饱”的阶段。未来5—10年,可能两市仍然保持较高的流入速度。但之后,也一定会对人口素质进行“筛选”,这个筛选不是政府干的,是由房价,就业机会,产业结构等进行市场化的筛选。比如深圳,都是金融+高科技,就算有保障性住房让你居住压力小,但工厂工人需求都还是很少……

    3、人口增长停滞,房价还是有前途的。

    只要社会总财富不断积累,高收入人口不断增加。最好的例子就是香港,保持700万人口好长时间,房价依然连涨十几年。国内城市虽然没有香港在制度上的特殊优势,但支撑房产价值的大逻辑也是一样的。但凡以高端服务业,制造业为重的城市,房价还会继续涨。如果是工业为主,尤其夕阳产业,比如漫长的季节中的钢铁厂,则注定衰落,是整个城市的衰落。


澎湃新闻
    人口第一大省广东,也开始“催生”了。

    6月7日,广东省卫健委、省发改委等17个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施意见》挂网公开,为减轻群众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供支撑。这份《意见》从托育、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多个方面着手,围绕提高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增长,出台了系列支持措施。

    作为经济实力、常住人口第一的双料大省,广东的“催生”政策有何考量?在现实中,如何落实这些措施,才能起到实效?

    广东“催生”:涵盖范围广,针对性强

    2022年,全国人口首次负增长,随着人口拐点到来,各地陆续出台相应的鼓励生育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人们生娃。

    如今年年初,杭州宣布二孩一次性补助5000元,三孩一次性补助两万元;武汉东湖高新区对2023年1月1日后满足相关条件生育三孩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每年每孩可享受育儿补贴1万元,最长可享受至6周岁。真金白银不仅有了,也越来越大。

    在各地花式“催生”的背景下,2022年常住人口首次负增长的广东,出台生育支持政策,当然不意外。

    而从具体措施看,一是,政策涵盖的范围比较广,从生育到托育,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再到劳动者权益,涉及方方面面。二是,结合地方的基本情况,有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目标和措施。

    比如在学前教育领域明确提到,“十四五”期间新增33万个以上公办幼儿园学位,新建、改扩建2500所公办幼儿园。

    再比如,在减轻住房负担方面,要实施精准购房租房倾斜政策——积极发挥国有住房租赁企业建设、运营、管理等综合优势,支持其通过新建租赁住房、“城中村”住房规模化租赁改造等方式,扩大住房租赁规模。

    这一点和前不久火热的深圳统租话题,形成了呼应。用城中村统租的形式,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的房源供应,减轻年轻人的生活成本,撬动他们的生育意愿。

    其实不管是建学校,还是搞城中村统租,都需要大手笔资金投入,它的成本要远远比单纯的生育补贴更高。广东本身是经济强省,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花钱“催生”的力度自然更大。

    在广东出台政策前,下辖的一些地方也已经提前行动了。像深圳今年1月公开征求意见的《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就用实实在在的育儿补贴鼓励,并且发放对象包括一孩。

    广东“催生”的紧迫性,可能比很多省份都要强

    2022年,广东的常住人口达到12656.8万人,而从六普到七普之间,广东的常住人口增加了216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16.9万人。

    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一方面是它凭借着良好的产业基础,源源不断地吸引外来人口流入;另一方面,广东尤其是广州、深圳等城市,人口结构比较年轻,一直维持着较高的人口出生率。

    2022年,广东的出生率为8.3‰,超过绝大多数省份。加上人口基数庞大,广东的出生人口数也是遥遥领先,近几十年来基本都超过百万,2022年为105.2万人,全国最多。

    但在人口红利全面减退的大背景下,出台“催生”政策的广东,人口焦虑也相当突出。

    首先,广东的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正在成为历史。不管是8.3‰的出生率,还是105.2万人的年出生人口数,以及自然增长人口数,都是近几十年的新低。最能生的广东人,现在也生不动了。

    其次,区域人口流动格局生变,广东对外来人口的虹吸效应,同样正在逐渐减弱。

    2022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常住人口集体负增长,广州减少了7.65万人,深圳减少了1.98万人,都是历史首次。这其中固然有疫情的因素,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转移加速,内地的一些省会城市,发展势头蒸蒸日上,为本省的流动人口,提供了一个就近打拼的机会。

    以广东为代表的沿海,不再是所有务工人员的首选。而广深等地的高生活成本,也在潜移默化地形成挤出效应。综合影响下,中西部省份人口加速回流,去年常住人口增幅靠前的城市,如长沙、合肥、西安、南昌等基本都是内地省会,它们的人口增速,和经济增速形成了正向呼应。

    哪怕经济第一大省宝座稳固,现在的广东也是双面承压——出生率下降、人口流入减缓。并且不只是广深,佛山、东莞以及其他地市,去年常住人口基本都是负增长。

    同为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和北京、上海,落户门槛相差巨大。宽松的户籍政策下,连广深都开始负增长了,形势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来说,广东“催生”的紧迫性,可能比很多省份都要强。

    各地“催生”,也正在着眼于生育间接成本

    对生育成本直接或者间接的补贴,是否能够起到提高生育率的效果?

    其实,放眼全球,不管是欧美还是日韩,也有一些补贴政策,但生育率一旦下降,几乎很难根本性地逆转。女性经济独立、养老观、婚姻观念的变化等,各种因素造成的生育意愿降低,基本是大势所趋。

    这种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在广东可能会更加突出。因为广东本身是经济大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生育养育成本整体越高,真金白银地补贴,远远覆盖不了生育成本,激励效应会比较有限。

    去年,有研究机构发布《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结合消费支出等数据,对各地的生育成本进行了测算,结论显示:0到17岁的平均养育成本,广东地区高达65万元左右,在全国位居前列。

    那么,为什么用补贴“催生”催不动,各地还要拼命砸钱呢?原因在于,它多少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激励效果,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而对于一些较为困难的家庭,多少也会起到一些帮扶作用。

    而且,包括广东在内,现在各地的“催生”措施,大量的内容其实都是着眼于生育间接成本,比如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对劳动者就业权益的保障等。它们不仅能够提升生育意愿,还能够提高对人才的吸引,提高城市的宜居指数,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生活环境。

    如果整体性的生活成本降低,生活舒适度提升,年轻人愿意留下来,这对人口均衡增长,无疑会大有帮助。

    海报设计 郁斐


杭州未来科技城房产
    近年来,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人口增长一直是全国瞩目的焦点。然而,最新数据却显示出这些城市的人口出现了集体负增长的趋势。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担忧和质疑,背后隐藏着哪些原因?这种人口负增长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人口集体负增长的首要原因之一就是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面临着高额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无论是居住条件还是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压力,都使得这些城市的人口开始选择离开。这种人口流失带来的是对于城市的消极评价,人们开始重新考虑是否值得在这样的城市生活,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人口外流的产业影响

    随着人口外流,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本来依托大规模人口的优势,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一度迅猛,但随着人口减少,劳动力缺口逐渐形成。这不仅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供应造成了困扰,也对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挑战。一线城市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凸显出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联系,令人深思。

    城市竞争的开启

    人口负增长也意味着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正迈向了“老龄化”的轨道。这将给城市带来更多的社会福利压力,如医疗、养老等方面。而同时,其他城市也开始抢占机会,努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环境,吸引人才流入。这种竞争对于整个国家的城市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人口负增长的现象虽然令人担忧,但同时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这一现象表明,城市的发展不能只看数量的增长,而应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城市需要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为创新提供更好的空间。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以实现人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个人经验网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inglc.com/cjjy_4361.html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