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经验 > 寺庙可以个人承包吗

寺庙可以个人承包吗

[导读]:晴宝饰品批发 以前一直以为佛门是一片净土,很多厌倦红尘的人,可以在寺庙中找到归宿,晨钟暮鼓,古佛青灯。但是后来发现走的地方多了发现,寺庙不是这个样子。 现大多数的寺庙...
晴宝饰品批发
    以前一直以为佛门是一片净土,很多厌倦红尘的人,可以在寺庙中找到归宿,晨钟暮鼓,古佛青灯。但是后来发现走的地方多了发现,寺庙不是这个样子。

    现大多数的寺庙都是个人,村集体乃至公司给承包的了。也有个人自己出资建寺庙的,建好以后就可以对外营业了。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用的是“营业”,很多人都以为寺庙是和尚们的住所,但是现在已经可以用经营场所来形容了。很多和尚除了上班时间,平时是不在寺庙里住的,寺庙对他们来说是上班的单位。下班以后有自己的生活。结婚生子更是家常便饭,大家应该已经见怪不怪了吧。

    现在很多的明星,企业家都在公开场合说自己已经皈依了,代发修行啥的,香车美女的佛门弟子,我也相当。你们想不想?

    现在寺庙的世俗气,商业氛围太严重了。本来去寺庙是想参佛礼拜的,但是去了以后确实各种各样的纪念品,顺带在听到几句推销话术,开过光呀,保平安呀,给家人带一条呀。感觉全没了,本想来到寺庙寻求一片净土,庇护自己一时半刻,和佛祖念叨念叨最近的心事和烦恼,顺便发个愿,结果被这玩意一整,心里就想有一万头羊驼在奔跑,吐口水。

    所以我就发现人们拜佛的时候都想离佛近一点,应该佛的身边是可以被庇护的吧。

    我这个人本身也比较怪,很多时候是想去拜佛的,但是到了就不想拜了,所以一次也没有拜过佛,站在佛像面前有一种来看兄弟的感觉,拜不下去。但是我对一些佛家的思想和有著作是很认可的,观点很好,可以让人把事情看得更透一些,不纠结,不宁吧。但是我又属于不信佛的人,是不是很怪。有点拿来主义的意思,对我有用的我吸收,感觉没啥用的就摒弃。我自己给自己的定义应该是一个修佛不信佛的人。

    言归正传,说说寺庙的盈利方式,这么赚钱的生意也难怪被商业化。

    现在的寺庙真的很挣钱,有功德箱,很多人钱来得快,心里不踏实,拜佛的时候,往功德箱里放钱都是一把一把的,或者说一摞一摞的,来寻求平安。也有来发愿以后还愿的,发愿的时候承诺多少钱,到时候就要还多少钱,很少有人敢欺骗佛祖的,据说不还愿会倒霉,反正我也没跟佛祖发过愿,这个不是很清楚,都是听别人说的。

    还有一些香火比较旺盛的寺庙,很多都是在名山大川上,和旅游相关联,不同的地方收不同的门票,还有的一些是可旅游捆绑,一张全票就行了,反正门票收入也挺高的。

    一般在拜佛的旁边都会有人在那里测字或者解签的,很多人求签以后都需要解一下,有时候解着解着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然后就要求化解,根据情况不同,化解的费用也是不同的。

    有些寺庙还有起名业务,依据什么不太懂,但是起的名字一般都挺满意的。

    最近听过一个段子:佛不要钱,只度有缘人,什么缘,一万元。

    当然,这只是个段子,只是个段子,只是个段子,再说多了我估计我也要信了。

    接着说盈利方式,还有一些寺庙是成立培训班的,我说的这个不是少林寺的那种武校,是很多阶段性的皈依班,简单的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在山上过下修行的生活,和和尚庙一起起早做早课,劳作,连连武,诵诵经啥的,很多在尘世累了的人,不管是白领,还是高管,还有一些是学生家长把学生送过去,总之是体验下山上的生活,短期的皈依班,我觉得这个挺好的。当然也是收费的呀,挺好的,既弘扬了文化,又能实现盈利,就是有点现代化的意思。这也许就是与时俱进吧。

    还有些寺庙现在开展了“骨灰塔”这个业务,现在很多城市的墓地都挺贵的,就出现了这么个业务,先人的骨灰还可以得到佛法的超度和加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前段时间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长生牌位”,也是很多寺庙的一个业务,而且还比较火爆。很多人感谢别人没门路的时候,就有可能跑到寺庙发力去了。

    真的是客户需要啥,就给提供啥。很多以前没有的业务也让现代僧人开发出来了,本来靠化缘为生的僧人,在现代社会也是玩起来营销。守‘寺’待‘客’就可以挣得盆满钵满了,当然了,挣得多的不是那些僧人,而是寺庙的经营者。

    寺庙,经营者,我也是有些呵呵了。

    当然了也有一些比较传统的寺庙,但是很多都是避世的,不希望外人过多的打扰,真的是清修的那种,确实是有,我是俗人,没有走访到过。

    有时间在给大家写一篇古代的寺庙,也是很有意思的。

    最后送大家一首我喜欢的诗,鲁智深圆寂前说的:

    《偈》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钛媒体APP
    图源:永福寺官微

    继飞盘、围炉煮茶和露营之后,寺庙旅游开始在年轻群体中火爆。

    据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寺庙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2月以来预订门票的人群中,90 后、00后占比接近50%,以2月中周末的数据为例,寺庙相关景区门票日均订单量较平日增长150%。

    微博上,关于“年轻人热衷寺庙游”的话题也频频冲上热搜,话题曝光量更是破亿。小红书和抖音平台也充斥着大量寺庙出游相关内容,其中小红书“寺庙游”相关笔记数量达数十万条,相关热门内容点赞量和收藏量均过万,寺庙游的热度可见一斑。

    图源:小红书

    曾几何时,在大众印象中,佛门寺庙主要是中老年人聚集地,而如今,却成为了年轻群体扎堆的热门景区。有寺庙工作人员称,与往年不同,今年来寺庙游客暴增,院内人山人海,早上庙门还未打开,门口就有游客排起了队伍长龙。爆火的不止寺庙,寺庙内的法物流通处也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过去鲜有人问津的寺庙手串、寺庙周边,如今也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爆款产品,甚至还催生了一大批手串代购和黄牛。

    寺庙的爆火,也一度带动了其商业化想象空间,寺庙咖啡、寺庙下午茶等寺庙餐饮新业态崛起,以永福寺的“慈杯咖啡”、法喜寺的“沐欢咖啡”和龙兴寺的“见佛”等最为有名,颇受年轻人喜爱,纷纷慕名前来品尝打卡。

    不过,针对年轻人掀起的 “寺庙出游热”,网络上也存在不少争论和质疑,为何年轻人取代了老年人成为了佛门圣地的香火主力?“寺庙热”是否会带来商业化过度或乱象问题?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在求己和求人之间,选择求佛。年轻人为何挤破了头冲进寺庙,寺庙游为何在年轻群体中爆火?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寺庙出游是旅游新体验,也是年轻人与焦虑和解的一种方式。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被封印已久的出游亟需得到释放,加上春季气候宜人,适合出游,作为旅游主力军的年轻人自然不会错过。与过去千篇一律的热门景点打卡、美食探店、逛商场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体验式出游,去腻了大众且热门的网红景点,小众景点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受青睐。

    寺庙因其具有安静清幽氛围,青灯古佛,红砖黄墙,宁静淡泊,禅意十足,正符合年轻人图新鲜的体验式旅游心理,也成为偏好小众景点人群的好去处。

    尤其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面临生活、事业和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许多年轻人容易陷入情绪焦虑。因此,为了调节身心,释放压力,不少年轻人在闲暇时间会选择逃离996,远离KPI,寻一方心灵净土以安放焦灼的身心,而环境清幽的寺庙则成为了他们暂避世事的“世外桃源”。

    甚至有年轻人直接选择暂住寺庙或在寺庙求职、做义工,以求在寺庙晨钟暮鼓的节奏中,荡涤世俗浮躁的身心和灵魂。

    第二,痴迷玄学,寻找精神寄托。

    秉承着“信则有不信则无”的理念,年轻人痴迷玄学已久。最早还要从研究星座开始,近两年甚至还拓展至月亮星座研究。更夸张的是,还有许多年轻人开始研究起风水和八字。

    玄学头像近几年也在年轻群体中风靡,从古早爆火,遇事必转的“杨超越锦鲤”,到招财暴富的金钱豹头像,再到近期俘获一众少女的刘亦菲手捧花头像,曾经宣扬个性,热爱标新立异的年轻人也在玄学面前低了头,冒着“撞头像”的风险,也不能放过一丝行好运的机会。

    网上的玄学风潮尚且如此,作为宗教神秘色彩加持的寺庙爆火就不如为奇了。寺庙是线下最直接的祈福发愿地,年轻人可以在此求事业、求财运、求身体康健、求天赐良缘。

    古人云“心诚则灵”,尽人事,听天命,在焚香祈福的那一刻,年轻人的期盼和希望有了新的精神寄托,也仿佛是为了完成某件事,除了在“尽人事”上发力外,还要在“天命”上完成一项仪式感。

    年轻人痴迷玄学的另一个佐证就是排队到寺庙抢手串。许多寺庙推出的手串不仅款式多样、颜值爆棚,而且具有纳福护佑和招财寓意,深受年轻人青睐。如雍和宫的香灰琉璃手串尤其受欢迎,一度不应求,甚至需要代购才能入手。

    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也遭到疯抢,据某寺庙法物流通处的工作人员称,有不少年轻人甚至放弃周末睡懒觉也要早起几个小时来排队请购手串。以故宫为例,笔者发现故宫线上商店售卖的手串,价格并不便宜,价格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但也依然未能阻挡年轻人对手串的狂热。

    第三,新型“社交货币”,跟风打卡。

    年轻人是社交与分享需求旺盛群体,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受“种草”文化影响,种草美食、出游,跟风拍照打卡已成普遍现象。笔者发现,以种草社区出名的某书上有数十万关于寺庙游的笔记,涉及寺庙拍照技巧,寺庙游玩穿搭、寺庙拜佛事项等。

    与正常有宗教信仰到寺庙朝圣的人群不同,有不少年轻人是在社区平台种草了寺庙游,跟风组团到寺庙打卡,解锁新的拍照地。试想,在庄严肃穆、红砖黄瓦、烟雾缭绕的寺庙氛围里,哪个文艺青年不会驻足拍几张照呢。

    此外,新中式审美崛起,古色古香的寺庙正是新中式审美的标志,因此,年轻人挤破寺庙门槛也是自然。不仅如此,近几年寺庙商业化也玩出了不少新花样,如永福寺、法喜寺等将中式文化与西式咖啡相结合,推出特色咖啡饮品,吸引一众网红和年轻人前去拍照打卡。

    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在年轻群体强劲消费力的加持下,许多寺庙也开启了更多迎合年轻群体的商业探索,与拥抱寺庙游的年轻人进行“双向奔赴”。

    例如永福寺推出的慈悲咖啡,为不同产品还取了颇有禅意的名字,美式叫“涤烦”、拿铁叫“停雪”,法喜寺的沐欢咖啡和德寿宫的德寿宫咖啡也曾爆火出圈。咖啡之外,永福寺还有福泉素面深受年轻人喜爱,更小众的韬光寺中,还有个韬光茶庵,每到中秋就会推出素月饼和好柿花生等点心,有不少人前去预定购买。

    图源:大众点评

    除了寺庙咖啡、寺庙餐饮之外,手串、香囊、护身符、帆布袋等热门寺庙周边文创产品,也是一物难求,手串的热度就不用多说了,寺庙定制的帆布袋,巧妙地将中国艺术与时下热词梗结合,如法喜寺帆布袋上写着“我佛尽该喜欢你”、“表急表急,脱单天注定”,灵顺寺的帆布袋上写的是“近我者富”,再搭配国风山水元素,引得年轻人争相购买。

    不止在餐饮和周边里“卷”,寺庙的业务也进一步拓展,南京鸡鸣寺在这方面更是玩出了新花样,除了供奉菩萨的大殿,还设置了法律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和图书馆。妥妥的多功能复合型景点。有网友甚至调侃:法律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室的推出怕不是在替菩萨分担工作量吧。

    此外,南京的大报恩寺更是迎合年轻人潮流,将科技、艺术与佛教文化进行完美融合,打造出国内最具赛博朋克风寺庙,庄重威严的建筑塑像搭配氛围感十足的场景灯光,去过的网友直呼:大报恩寺简直就是个东方美学艺术空间。

    图源:大报恩寺官微

    不过,热度和人气对寺庙商业化而言是把双刃剑。在寺庙不断破圈的同时,也容易导致寺庙商业化过度,进而引发管理乱象问题。一个极为典型的寺庙商业化乱象案例当属坐落在河北易县的奶奶庙,当年的奶奶庙可谓红极一时。

    清华大学建筑博士徐腾曾在其发表的《他奶奶的庙》一文中,还原过这座奇葩寺庙,不仅设计粗俗,环境杂乱,甚至还供奉了来自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各路神仙,也难怪有网友嘲讽道:连孔子都没想到有一天会和佛祖、耶稣同住一个屋檐下。

    更让人气愤的是,奶奶庙的每一座神龛佛像都有人承包,进行收费,甚至还有当地的承包者为了大肆敛财,迎合参拜者的心理塑造出多个手握方向盘的“车神”,让人哭笑不得。奶奶庙的商业化乱象并非个例,全国多地都曾有类似披着宗教外衣,大肆敛财事件发生。

    奶奶庙事件后,针对宗教寺庙商业化乱象,国家也开始出手整治。国家宗教局、中央宣传部等12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严禁商业资本介入佛教道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投资或承包经营佛教道教活动场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投资修建或承包经营大型露天宗教造像,不符合宗教仪轨或造型粗劣的大型露天宗教造像,应当予以拆除。

    最后,笔者想说,佛门宗教圣地本属清净修心之地,不该在资本裹挟下变得乌烟瘴气。寺庙作为宗教圣地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教化和导向作用,净化宗教场所风气很有必要。当然,寺庙生存经营需要成本,商业化行为无可厚非,但如何把握寺庙宗教角色与商业化平衡,迎合更多年轻人的心灵慰藉需求,是千年寺庙在漫长岁月里要探索的新课题。(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囚笼钥匙
    要追求至高的佛法,就需要堪破世间一切皆苦,万事万物皆自性,永远在轮回的大海中迁流不息,不得解脱。纵是高僧,也有入世修行一说,没有经历过世间皆苦,又如何能看破?如果修行的寺庙中有的只是一群整天沉迷金钱的和尚又何来的解脱与看破?

    和尚光天化日之下搂抱女子喝奶茶。

    这一幕真是太毁三观了。连衣服都懒得换,就这么明目张胆的,丢人现眼,辣眼睛。

    这几日爆出乐山大佛景区被承包了。信仰、寺庙商业化的背后藏着什么?

    寺庙都可以让人承包了。

    信仰和寺庙逐渐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寺庙都按照商业模式来运营和管理,高价的香火钱、算命和功德箱等等。

    佛教十戒中说,修行不可蓄金银。可如今连宗教都变得如此的商业化。我们信仰的到底是什么?

    寺庙里住的不再是修行的僧人,却是一群利欲熏心的商人。我们不是在拜神佛,我们的供奉成了承包者奢侈挥霍的资本,他们正在侵蚀着我们的信仰。

    信仰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是支撑,是全部。在佛前放一个二维码,这场景是可笑还是可悲?

    相关部门应该注意到此事的发展。将寺庙、信仰置身于商业运作中真的适合吗?当社会连最后的净土都消失,所有的寄托与信仰都没有了,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僧人们刻苦修炼,拜倒在佛像面前,心里却向权力磕头;口人念着长长经文,却只对金钱忠诚,直到深夜也不阖眼,佛堂的灯燃至天明,却不是研习佛法,而思考权术,那修行不过是披着圣洁外衣的名利场。

    一炷香最高价位10万元,如果烧这炷香的,是一个无恶不作之人,是否也应该得到佛祖的庇护?香的价格对应的是在佛祖心中的地位吗?供奉越多,得到的庇护也越多吗?如此,是直指天堂,还是引人向地狱呢?寺庙到底是一种商业化的场所,还是修行的场所?入山修行又有何意义?

    真正的修行,与场所无关。只要虔诚修行,身在何处,何处即是道场。身在红尘,行的是修行之事,持的是修道之心,处处为善,引人向善即是在修行。身在深山,所行之事无不想着金钱、权力,也不过是过眼烟。

    我认为,真正的修行从来不是为自身向佛索取什么,应该是无欲无求的。为世间,为来世,从来不是为自己。

    佛说善恶到头终有报,修善因,种善果。

    网友们对承包寺庙有何看法?请到评论区留言!


毒嘴系列
    说起承载了佛教精神思想的寺庙,在中国人心中是神圣的,是老百姓心中一块精神净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寺庙里,有些人可以感受宗教文化的魅力,有些人则是寻找心灵上的慰藉,希望用自己的虔诚和功德钱实现自己的愿望。

    佛教讲究香火,拜佛有所求自然要有所付出,这被看做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很多人内心获得安宁的一个渠道。功德钱捐了出去,似乎就有了一块向佛提要求的“敲门砖”。不过我国有90%的寺庙是被私人承包的,功德钱也进了他们的口袋,如此祈福,还会灵验吗?

    寺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精髓的集中展现。与现代城市的喧嚣和繁忙相比,寺庙的环境更让人们能够沉下心来,思考人生、找寻内心最终的所求。

    功德钱,是一种在寺庙、道观等地方流行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既有信仰的因素,也有商业的因素。最初的功德钱就是起源于佛教,是为了鼓励信徒行善积德而发行的一种物品。在佛教里,积善行善是一种修行的方式,而功德钱则是作为一个奖励,让信徒能够更加努力地去做好事。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功德钱逐渐变成了商家和寺庙赚钱的一种手段。一些不良商家甚至会利用功德钱进行诈骗活动,让人们错以为他们已经行善积德,从而骗取金钱。

    二、信仰与商业

    信仰可以说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力量,无论是对神明的信仰还是对某种主义的信仰,它的存在可以驱使我们不断向前,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不论是信仰哪个宗教,还是对自己的信念和坚持,信仰的力量都是无穷的。而这种力量如果加入了商业因素,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吸金”产业。

    功德钱的出现,让信仰与商业之间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和争议。一些人认为,它是商业的伎俩,是为了赚钱而存在的;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它依然是一种信仰,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努力地去行善积德。

    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来看,全国有90%的寺庙都已经被商业所承包,真正的将佛教信仰经营成为了一种商业行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商家们对于这块“肥肉”的争相入驻。之所以会形成佛教商业化的形式,与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关注精神世界的追求有着极大的关系。

    前段时间,雍和宫突然香火鼎盛起来,很多90后、00后开始兴起了烧香拜佛活动。面对生活中的焦虑与社会性问题,这些人不是积极想解决办法,而是转而通过拜佛来逃避,且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正是基于此,才让诸多商家看中了商机,纷纷竞相入驻寺庙。

    承包商的入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些商家在寺庙内摆放过于商业化的摆件和装饰,这些举动破坏了寺庙本身的文化氛围。而且介于商业目的的寺庙经营也会朝着更为“敛财”的角度发展下去,这样的寺庙不止引起了人们的不满,还引发社会对于寺庙存在意义的讨论。

    总而言之,我们捐出来的功德钱究竟还有多少成分和纯粹的信仰相关?有多少商业因素掺杂其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尽量不要成为不良商家的宰割对象,尽量不要被谋划出来的假象所蒙骗。

    说到底,想要追求精神世界还是要尊从内心,多做些实事,是非对错自在人心,努力去行善积德,才是让自己拥有更多福报的最佳途径。靠钱买来的功德总归是虚的,更容易上当受骗成了商业的牺牲品。

    寺庙,是一座座古老的文化丰碑,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也是人类信仰和心灵的归宿。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信仰,也能领略到宗教文化的魅力。而现代商业的运作和人心的浮躁让这种精神文化掺杂了太多的利益和算计。

    让我们珍视这些古老的寺庙,保护好这一代又一代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所求之中多一分淡然和顺其自然,少一分功力,自然也就少了被“宰”的成分。当然除了提高自身的素质,还呼吁有关部门对寺庙加强管理,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保障文化传播和老百姓的利益。


隆严
    现在有些僧众不多的小寺庙,作为佛教信众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规模不大,只有山门和主要殿宇。

    这样的寺庙一般不是新建的,因为新建寺庙不予批准,哪怕是旅游景区。这种寺庙都是在古寺遗址或到当地县志上翻阅的古寺旧址上修缮恢复的。

    修缮寺庙也有条件,要求寺庙周边居士至少100人左右,居士还需提供皈依证号码,名讳及简历,然后到所在县、区或市民宗局提出修缮寺庙要求申请,当地佛协经过调查了解后,由当地佛协给当地民宗局打申请报告,当地民宗局了解情况属实后,批复修缮许可,报当地规划、消防、环境评估等部门审批,审批合格以后,开始修缮。修缮完毕验收合格,由当地民宗局颁发宗教活动场所许可证,但寺庙法人代表必须是僧人担任。

    合法规的僧人法师,也可私人承包重新修缮的寺庙,靠打普佛和信众供养等,维持寺庙的日常开支,寺庙如有门票收入,属于地方政府,跟寺庙没关系,地方政府会每月拨发适当的经费作为寺院僧众的生活费及寺庙维护费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个人经验网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inglc.com/cjjy_4399.html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